春暖花开时,正是出游季。而全国各大景区在度过“三年限涨令”时期后又进入新一轮涨价期。瘦西湖、婺源景区、峨眉山、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和宝峰湖景区、德夯景区门票都纷纷上涨。(《第一财经日报》)
每到旅游旺季,全国范围内景区门票价格都是涨声响起,而每次涨声响起之后一定还伴有民众的声讨之声。门票价格到底应不应该涨?显然,站在利益的两头,这注定了景区和公众双方的这种对峙。
在景点、景区自己看来,要维护、要运营、要建设,这都需要用钱去搞定,面对日益增加的成本,涨价势在必行。而在公众看来,好山好水或文人墨客,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本身带有公有特质,票价不能涨不停。如今,节假日连高速公路都开始还路于民了,景点景区为什么就不能还景于民?!更何况,在景点景区涨声一片当中,有杭州西湖这些另类楷模的存在,它们用实践证明景点景区免费可以有,对比之下,也就难怪民众要对涨价抱怨了。
矛盾一定会存在,关键是取舍。因为旅游产品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也完全可以用脚去投票,所以,对于门票涨价,虽然公众没有否决权,但至少还有选择权。这种情况下,景点景区是薄利多销,还是提价限客,是仅算直接的门票账,还是可以算算门票之外的其它账?经营理念直接决定了门票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景点景区要算经济账,但是不能一天到晚死盯着门票,门票依赖早晚要遭遇困局,如何把旅游链条延伸,把旅游产品丰富才是正道。对于某个景点景区来说,它可以算小账,但是作为地方政府来说,不能只算小账,不算大账,旅游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小账,旅游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才是大账。
前不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发布,可以想象,“有钱”加上“有闲”之后,全国旅游发展那会迎来怎样的利好?!各地真要想把旅游做成支柱产业,在与公众的利益博弈中就不能太急功近利。而即便真要涨价,在涨价之前,除了走一个听证的程序,有必要把详细的成本核算公布于众。为什么要涨,为什么涨幅是这么多,没有明确账单和让人心服口服的测算依据,公众难免不会陷入习惯性质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