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方人类故乡”的泥河湾遗址群虽已享誉全世界,但也面临众多问题。新华社报道称,“泥河湾遗址群因发掘面积有限、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无统一管理机构等原因,研究、保护和开发效果有限。”
泥河湾遗址群迄今共发现命名遗址150多处,其中距今百万年以上的遗址40处。可多年暴露在外风吹日晒,加上这些地方土丘沟壑纵横,植物稀少。泥河湾遗址群已遭受严重破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有时候在巡视时,能看见一些遗址被人挖动过。”阳原县文保所所长成胜泉对记者说。
在阳原县干了30多年的文保工作,成胜泉见证了泥河湾遗址群的发展,“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泥河湾遗址群的脉络关系。”
资金和人才成了制约泥河湾遗址群发掘的重要因素。阳原县是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县,在上世纪80年代,成胜泉所在的文保所成立时,县里拨付了5000元,“这也是这些年县里给文保所唯一的拨款。”由于缺乏资金,泥河湾遗址群长期暴露在荒山野岭,对发掘十分不利。
作为县级文保所,这些年,能够进行考古发掘的仅成胜泉一人。
1998年,于家沟遗址发现了夹沙黄色陶片,这本是新石器的代表性文物,却出现在了旧石器晚期地层中,这对于新旧文化过渡的具体时期和农业起源时间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了一块陶器的‘底儿’扣在泥土里,那时兴奋极了。”成胜泉说。由于现场专业人员只有三位,只能安排一位人员留守,他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另外一位专家去向上级部门汇报。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他们“步行了八里地到邮电局打电话”。
有学者作过统计,全国研究旧石器古人类的专家只有60人左右。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旧石器时期的文物一个也没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县里几乎没人搞这些研究,宝贝放在面前,大家也不知道。
前些年,成胜泉曾计划带几个学生,可这个计划很快就落空了,“本来就是县级单位,又是研究不怎么出彩的旧石器,没人愿意来。有的学生来了干了几天,受不了苦又走了。”
作为长年在泥河湾工作的基层专家,成胜泉每年要接待大量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即便如此,他还常常被“借”到其他省市参加旧石器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