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行山青翠欲滴,蜿蜒的滹沱河碧波荡漾。
柏树林掩映中,弯弯曲曲的土坯墙,围起几十间普通的土坯民房,这便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革命中心——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旧址。依山傍水的西柏坡,如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或凝神瞻仰,或驻足沉思,探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足迹,寻觅“西柏坡精神”的真谛。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从陕北到达西柏坡,7月至9月,中央工委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西柏坡成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提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叮嘱平山干部群众“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平山县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弘扬西柏坡精神,绿色崛起,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平山发展的不懈追求。“这是一场只能考好,不能考差的考试!全县党员干部是‘考生’,49万父老乡亲是‘考官’。”平山县委书记、西柏坡管理局党工委书记李旭阳说。
宽敞的广场上,游客们惬意散步;一排农家饭店、小院挂上了古色古香的招牌……步入现在的西柏坡村,80多岁的老党员闫青海满脸笑容地说:“现在的西柏坡村,真是一天一个变化,村子变得更美了,游客来得更多了,老乡们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去年以来,当地抓住西柏坡片区美丽乡村发展的契机,统筹兼顾山水保护、乡村建设、特色种植融合发展,倾力打造“革命圣地、红色乡村”红色旅游小镇。目前,全镇14个村,特别是精品示范村围绕红色旅游发展农家乐项目、瓜果采摘项目,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了13万株苹果树,规划打造了5条沟域经济带。西柏坡镇党委书记李新海说:“乡亲们都说这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好光景还在后头哩!”
如今,在西柏坡旅游龙头的带动下,平山县已拥有天桂山、驼梁、东方巨龟苑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12家,占石家庄的1/2,位居河北全省各县(市、区)之首,并相继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和“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等荣誉称号,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亿元。今年,平山县作为石家庄市唯一的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再次吹响了建设“中国旅游强县”的号角。
不仅如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平山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为“总抓手”,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新路,以高精尖为主导发展现代工业,依托科技积极稳妥化解钢铁等过剩产能,淘汰水泥产业。
据了解,该县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46亿元,实施了西电烟气脱硫脱硝、敬业集团烧结机脱硫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全部拆除了西柏坡高速沿线的水泥企业,腾退土地1000多亩,拆除了敬业集团450立方米高炉和80吨转炉各1座,压减钢铁产能200万吨。
同时,着力引进优质企业,优先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日益壮大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明显扭转了老区平山长期以来形成的“钢电”独大经济结构,构建起三次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为县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去年,平山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1%,年均增长7.1%。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0.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8%和9.6%。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不减,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在过去的五年里,该县实施了太行山绿化、小流域治理、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02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92%,比“十一五”末提高3.19个百分点。
站在新的起点,平山县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发展。
据统计,今年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续建、新开工项目280项,总投资817.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47项,总投资292.4亿元,新开工项目133项,总投资524.8亿元。其中,文化旅游、IT信息和新能源、现代农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九成以上,成为平山县今年项目建设的最大亮点。
柏坡湖畔,“两个务必”世代永继;滹沱河滨,奋起之路只争朝夕。老区平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崛起于巍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