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旅行社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共同发布《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
由于旅游活动内容、资源要素、产品形态、商业形态、产业边界、影响领域在不断扩展,旅游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外交、生态等各个领域,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工业、农业、教育、交通、养老、健康、流通等各个行业,并带动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提出“旅游+”的概念。
绿皮书指出,要推动“旅游+”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产业定位、统计体系、测算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全面调整。具体而言,在发展定位上,意味着要将旅游从单一的产业属性调整到产业与事业的双重属性上来,不仅关注其创造外汇收入、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就业的经济功能,而且关注其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满足民生需求、促进文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国家形象等的非经济功能;在旅游统计体系上,意味着不仅要有经济性指标(如旅游收入、旅游消费、旅游税收、旅游企业利润等)和数量型指标(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行业规模、旅游就业人数等),也要有非经济性指标和质量型指标;不仅要列出经济成本,也要计算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在测算旅游影响时,不仅要测算经济影响,更要评估综合影响;在考核政府政绩时,要制定并推行更加综合的评价和考核指标。
二是推动“旅游+”需要同时依靠“市场+”和“行政+”。推动“旅游+”,途径无非有二,一是无形之手,即市场;二是有形之手,即政府。前者意味着通过需求的“拉动”和资本的“推动”,通过市场的力量,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拓展旅游的边界,扩大旅游的影响;后者则需要依靠行政资源和行政权力的配置。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要相互匹配,且相互配合。显然,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来看,“市场+”的力量汹涌澎湃,非常之大,且带有强烈的自主性;而“行政+”的力度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有些被动。正是“市场+”与“行政+”的不匹配,才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局势和感慨。尽管部分地方通过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旅游领域中“行政+”的力量,但要从全局上、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具普适性的制度安排。从行政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除了旅游主管部门升级,使“小马变大马”之外,更现实的选择是使“小马变群马”。绿皮书建议,更好地发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定期围绕旅游发展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政策实施障碍等进行评估、协调、议决;将旅游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将支持旅游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权责清单,并通过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加以督察;明晰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的责任链条,将涉旅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相关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