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家庙始建于唐朝,历经沧桑战乱,明代作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咸丰八年重修。家庙门额上“何仙姑家庙”五个隶书大字,乃咸丰戌年嘉平年黄培芳所书。门口两边镌刻行书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为史官王映斗所书。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硬山顶屋脊和封火山墙,庙内外装饰以木雕、灰雕、砖雕为主,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精湛优美。庙内有仙姑殿、庙顶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点。
何仙姑家庙
家庙有两大节庆,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自发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现应信众要求,重修何仙姑家庙,重修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重修后的何仙姑家庙占地14000平方米,增建仙源牌楼、家庙广场、八仙会馆、麻姑殿、云母溪、仙姑碑林等一系列配套景点。
任何神仙的出现,都体现民间的特定心理需要,是某种特定社会文化氛围的产物。陈泽泓研究员为我们解答关于何仙姑传说的几个疑团。
疑问一:
何仙姑是否真有其人?
作为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在我看来,事出未必无因,但无据可查。”陈泽泓说。他分析,传说中的何仙姑,在传统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使得何仙姑在民间具有可信性。她出身社会底层,能预知祸福,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所害,但又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她投井成仙的经历带有反抗包办婚姻的色彩,但与凡人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解脱和新生的开始,自此,她具备超人的能力,可以云游四方,日行万里,随心所欲。
因此,何仙姑的故事不是一个悲剧,它寄予人们心中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否则,一个单纯投井的村姑,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疑问二:
增城何仙姑何以最“正宗”?
何仙姑的传说在全国不少地方流行,唯独增城何仙姑被视为最正宗,这与增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有关。增城在东汉时已立县,到唐代时已是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地方。传说中的八九个何仙姑,都在东南和南方沿海一带,这和这些地方女巫的盛行有关。明代的广州府“习尚俗素尚鬼。三家之里,必有淫祠庵观。每有事,辄求珓籖以卜休咎。信之唯谨。有疾病不肯服药而问香设鬼,听命于师巫僧道,如恐不及”。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增城何仙姑在民间取得更为权威的地位。
尤其是何仙姑成仙之后,又有许多关于她以女仙身份为人占卜的传说,女巫的味道更浓。民间的女巫占卜,在传统社会中是一项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由于她与人神沟通,又能预知人之祸福,在百姓心目中,她们更容易被人神化。因此,福建的妈祖、广州的金花娘娘等很有影响的女神,都是出身于女巫这一行。仙姑之称,有仙女、道姑和女巫各种含义,何仙姑可谓三者兼有之。
疑问三:
何仙姑传说为何长盛不衰?
何仙姑传说延续千年,除了民间对巫术的敬畏等因素,也有官方的因素。民间地方神灵得到官方承认的过程,也是官方利用神灵以推行教化巩固政权的过程。
向何仙姑卜卦助战的事迹,见于增城的何仙姑祠庙的碑记。明代万历两广总督刘继文所撰的《重修何仙姑庙碑记》中,说他出征平乱时,问卦何仙姑,得凭箕授诗:“用兵勇往是良图,惧敌全身岂令谋,将相协心同赞事,何愁山寇不消除”,他于是将惧敌怕死的参将换下来,士气大振,果然获得大捷。刘继文自此对何仙姑之灵佑,十分虔敬,于是下令县里对何仙姑祠重加修葺,并撰文遣官致祭。经过这一个宣传,何仙姑的本领又有了新的长进,作为民间神的性质有了很大的转变,由一位抗婚飞升的道仙而变成一位保土安民的地方保护神了。
随后又不断有官员题写碑记,把何仙姑纳入儒家道德标准的范畴,何仙姑的保土安民作用进一步升华。何仙姑也就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塑造其形象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不断演化延存下来。